p132117668825.jpg

      佛教最古老的流派,堅持傳承和保守佛陀的原本教法,不主張對佛陀的教法作過多的發揮與改變,因此也稱之為「原始佛教」。

      原始佛法經典中顯示佛陀指導弟子的修行絕非談玄說妙,佛法是人道有情眾生現實生活中能感受的、親切的,不離開我們所認識的之外去談論的,從此點即可謂具有人間佛教的色彩。

  原始佛法在談論修行的境界、現象、觀念、行為等概念均清晰說明。例如色、受、想、行、識,色即是四大(地、水、火、風),其餘四蘊亦有解析。

    修行為斷煩惱,煩惱因欲望而起,欲是什麼?所謂:「歸依法,離欲尊。」修行是要離欲,但首先得明白何者為欲,否則修行將有誤。(七六四)經:「五欲為色、聲、香、味、觸,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意為這些境界非真欲,而是心對其產貪戀才是欲。

    佛陀曾告訴一婆羅門修行者,佛之比丘、比丘尼弟子眼見色、耳聞聲(第一支箭),但不受第二支箭,即不起貪、瞋、不落入第二支箭的痛苦。金剛經:「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乃告知我們不要否定境界。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是在生活上沒有它們,不去接觸它們,而是身處在一切境界中,卻不受其染,否則就否定、破壞緣起法,落入斷滅法,金剛經說:「於法不說斷滅相。」金剛經的這種觀念,其實是從原始經典中來的。

    它的確針對-在家人、出家人每天生活的環境、知見的困惑、感情的體驗,提出實際的描述導引。只可惜佛教在歷史的發展過程,尤其是漢傳以後受到魏晉玄學的影響,加上後來很多搞哲學的來講佛法,亦將「形上學」加諸於佛法,故中國佛法就有些玄學化。

    所以若將四阿含研讀一番的話,則有清晰的概念,同時更能發現大乘經典、論典大多從原始經典的觀念而來,例如,大智度論是四阿含經的衍伸,連典故都一樣。

  佛法的修行是正知正見正念的覺悟。覺:是不逃避任何境界,故阿含經中均告訴我們要認識煩惱、如實了知。佛陀以色為例,色蘊之集(生起)、滅(消失)都要如實知。也就是指在快樂、痛苦的境界中,心裏很清楚這些境界怎麼來,來多久,什麼原因會使之消失、過去。

  佛法的涅槃是解脫的境界。阿含經記載有人問:「如何知有涅槃?如何證明?何以佛陀所開示的涅槃是真實的?」佛陀處理的方式,即是從四聖諦先分析有無苦、集,再談滅、道。苦、集是世間因果:苦是果,集是因;滅、道是出世間因果:滅指止息寂滅,道指八正道。

    佛陀對不信涅槃者均先分析世間因果、再導入出世間因果。在證明有為法,有漏法的世間因果是正確之後,同理推得出世間因果亦是正確無誤的。因為此有故彼有,集的因有了,便有苦的果;由世間集苦的因果(此有故彼有),導致出世間滅道的因果(此無故彼無)。阿含經即是談每個人身心所面臨的問題,只要是正常人就能感受世間八苦。

    研究四聖諦這種解脫出世間的正見要建立在緣起。何謂緣起?苦、集是緣起和合,滅、道亦是緣起和合,以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觀念便能融合四聖諦的緣起。無常無我是苦的觀點引人自思之。

 雜阿含(七六六)經當舍利弗尊者向佛陀請問聖賢所得到的禪定三昧是如何得來時,佛陀答道:有七種正確的修道是聖賢得三昧禪定的根本,即有了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精進)、正念之後才能進入正定,故前七項不正確的話,正定亦將有誤,更不可能證果。

    何謂正見?破除那些邪見、煩惱之後才可謂得初果或得正見?得正見者會表現那些行為?在阿含經裏對這些均有清楚的描述,甚至從初禪到四禪的現象,從初果到四果的境界亦都詳述。

    阿含經中所謂的四證淨,即對四種現象、四種境界是清淨不疑不惑的,此四證淨為對佛、法、僧、戒證悟到清淨的信心,這種人叫須沱洹向,是即將進入初果(須沱洹)的人。

證初果的人能斷三結:

   (1)身見:即自性見、我見。

   (2)戒禁取:錯誤的宗教行為。(有些宗教儀式或表徵物,只是方便引導,不可當修行的了義究竟法。)

   (3)疑:對佛、法、僧、戒徬徨困惑。

  再來是論出家、在家的色角分別:出家人的正業正命應是勤修戒、定、慧。弘法、利生為為務,隨緣托缽、受供養才是本分清淨的出家人,而非放棄修習,參與在家人即可做的社會福利事業為最終目標。

在家人的正業正命有四點:

  (1)方便具足:即正當的謀生之道、一技之長。

  (2)守護具足:守護所賺的財富,按佛陀所示的四分制善處理之。

  (3)善知識具足:人一輩子中最好的寶物非財產,而是良師益友。因人的本性非惡菲善,受後天環境、教育的影響,故不可不慎。

  (4)正命具足:居士過活養家的經濟來源要正。有些職業在正法的觀點是非正命的,如賭博、賣毒、騙。

  修行人一定要具備正見、正業、正命,若不合乎三者,不可能有正定,更不可能證初果,其中最重要的為正見。就世間法正見來說是信因果、信業報、信善惡、信聖凡,由世間正見中肯定三寶及戒律而得清淨的信心。

    阿含經云:若一在家人對三寶得清淨信心,則求福得福,求壽得壽,所願皆得。就出世間正見來說是觀緣起。真正證得緣起能破三見,破三見者即證初果。破自性見的方法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離有無二邊而求中道,是為破自性見。

    凡是有均為因緣有,無均為因緣無,沒有斷滅的無,也沒有永恆的有。金剛經云:「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空即真諦。阿含經云:緣起是俗諦,是五蘊、十二處的有為法,有為法必是生滅法、生滅法必是染污、有漏,但有為法的生滅可導入不生不滅的無為法—涅槃,故心經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從生命解脫來看,人類愈來愈墮落,道德亦趨沒落,古代的人之生命價值觀較有追求生命永恆不朽的觀念。中國春秋以前的士大夫亦有安身立命的哲理,生命不朽的肯定。希臘哲學亦有追求永恆的想法,但它到最終卻以為只用思辨法便可解決生命問題;近代科學的發達便用來解決一切的問題,此稱為泛科學,但以科學帶動的人文學、宗教學不談論價值觀,不談生命意義,指人人以科學觀而將生命局限在短暫的一生,不同於古代人類對生命死後留有很大的空間。

    事實上,目前科學尚無法觸及宗教的某些境界。近來歐美學者提倡人文研究不能再只用考證文獻的科學方法來研究之,實因發現從前的方法有缺失,不見得能真正表現出人文研究的價值,故須停止目前發展的考證工作,轉而向人文價值的探究,簡言之就是探討生命最初及最後的意義。

    原始經典中雖有太多了生死的觀念,但對生命的解脫仍與其他宗教站在相同的出發點上,認為生命要快樂完美,則需解脫,所以涉及了生死問題時,不同的是條件和法。佛法是肯定六道中的人道,肯定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就是個修行的好地方,無需另覓天堂,而原始經典中修行的方法就是肯定人間及「人身難得」。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自覺禪修 的頭像
    自覺禪修

    菩提山自覺禪修--根本佛法--山中禪奇

    自覺禪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