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們再參照《雜阿含經》第560經與巴利聖典《增支部》第四經第170篇《Yuganaddhasuttaṃ》的經文,這些經文中都提到阿難尊者歸納出「止」與「觀」的四種修行次序與關係,這四種方法都因人而異,每一個人的宿世因緣都不同,並沒有非得要先修「止」才能修「觀」的道理與說法,「止」與「觀」之間孰先孰後,端視個人的因緣波羅蜜而定,而且都可成就阿羅漢果。但是以現代的社會修行環境與生活條件,個人認為「止」與「觀」的能力都要有,否則是很難成就聖果的。
「止」與「觀」的次序有如下排列關係:
最後,我們再參照《雜阿含經》第560經與巴利聖典《增支部》第四經第170篇《Yuganaddhasuttaṃ》的經文,這些經文中都提到阿難尊者歸納出「止」與「觀」的四種修行次序與關係,這四種方法都因人而異,每一個人的宿世因緣都不同,並沒有非得要先修「止」才能修「觀」的道理與說法,「止」與「觀」之間孰先孰後,端視個人的因緣波羅蜜而定,而且都可成就阿羅漢果。但是以現代的社會修行環境與生活條件,個人認為「止」與「觀」的能力都要有,否則是很難成就聖果的。
「止」與「觀」的次序有如下排列關係:
經文中所謂的「涅槃智」就是「心解脫」,也就是已徹底斷除貪愛、染著的解脫成就。
我們再去比對《摩訶僧祇律》的經文,當須深進一步問該比丘是否有天眼通、宿命通及無色定?該比丘也說都沒有,只是說他已了知自己是「慧解脫人」。而巴利語《相應部》的經文也是同樣的記載。
經文中也沒有直接定義「慧解脫阿羅漢」一詞,這詞是後世論師整理出來的。
極少數一、二篇經文中的特例,則不確定是否為傳抄用詞訛誤,畢竟重要的法義佛陀是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在經律中應會強調許多次。
我國學人普遍認為單憑智慧亦可解脫並證得阿羅漢果,也就是所謂的「慧解脫阿羅漢」,其主要根據係來自梵文漢譯雜阿含,雜因誦,因的確就論文式佛學的觀點來看,阿羅漢已經因為巴利語、梵語、漢語..的不同而被定義成各種等級。
但是佛法如果是實證的,那麼各種佛學的交集定然會顯示出佛法可證的那一部份。於是阿羅漢的真正面目才得以在人們實修的境地中被證明。這也是證入阿羅漢者可以知道其他阿羅漢存在的原因,也就是大乘經典所說的:唯有佛與佛才能了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