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是50年代以前許多人必看的一部文學著作;被改編拍成很多的電影,包括一些色情影片;總是被一些所謂的衛道人士列入色情小說,變成所謂「萬惡淫為首」的代表作,上不了正規文學作品的殿堂,就像「四果阿羅漢」被漢傳一些沒有正法的佛教人士誤解、扭曲、貶抑一樣,上不了現今宗教的殿堂,長期以來受到的誤解。
如今我們就以佛法的角度來探索《金瓶梅》作者身懷家仇大恨,如何徹悟當下的人生,在其生命觀中如何呈顯慈悲化解冤結。
在整個作品情節裡,「情慾與死亡」的主題中,呈顯出的就是「慾」的無限膨脹,以至於最後只有走向死亡、毀滅一途。冥冥之中主宰人物命運的似乎是宗教因果輪迴、善惡報應的業力。
但是作者看得更深刻的是,人死後的歸宿又是如何?就其生前所為承受必須之果報,如果只是惡有惡報,那冤冤相報何時了?因此作者在末回章節給了讀者答案,同時這也是他悟出的解冤之道。
世俗化傳統宗教的功利觀是他所批判的,再加上所謂的正統哲學、儒家、道學思想、道德觀,因價值觀崩壞而扭曲變形,儒、釋、道,反映出的宗教信仰危機,說明了當人求諸一切世俗所認同的意識型態,都無法找到解答時的無奈,因此書中提出的「世俗(形而下)VS出世(形而上)」間的概念辨證,最後藉由佛法的力量解了冤結。
然而這不是靠世俗的佛教,當今大部分都是世俗佛教,藉由利益交換而呈顯出佛與財的辨證結構,所有跟『財』有關的,都能看到世俗的利益,然而人們惟獨對財的需求無底洞又無法驗證。
書中最被重視與探討是「淫」的問題,「淫」絕對是人類一種精神頹廢的表現,但它又是貪慾旺盛的作為;絕對是一種封建禮教所美化及掩飾的醜惡面及人性的真實面,現實人生如實呈顯出來,透過無止盡的貪慾與執著,反映出欲望背後的虛無與可悲,因此「淫」 字不是性行為的代名詞,而是人類貪慾的表徵。
它是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統治者用以消耗自己生命的一種行為,以人性自我宣洩的形式,表現了一代沒落階級的空虛,卑劣的靈魂過度放縱情慾;因此天性之一的聖潔的「性」,就被嚴重的扭曲變形,遭到了褻瀆,成了一切罪惡的根源,所謂「萬惡淫為首」。
而「欲」等同於「色」,它有別於「情」,就在於它突顯的是動物性和物質性的部分。凡人則隨之在慾海中載浮載沉。人的貪慾而驅使的強制力,讓人朝著死亡和毀滅一途發展。
酒色財氣普泛化的危害效果,對此四者的迷戀,是導致人們走向墮落的根源,欲海橫流的人世,貪欲的形態各式各樣,每一種貪又都有相照應的結局。
對物慾的貪婪卻是每一時代普遍的共性。追求商業文明下誕生的性格,惡人的心安理得,其最終也將得到了生死攸關的實質性因緣果報。
致使人們去善為惡的根本原因是其過分膨脹的慾望,而拯救世人的根本辦法是人自我的「明悟、明覺」,即徹悟後達到內心澄澈無貪欲的境界。
要使人去惡為善,就必須先剔除貪慾,而要做到無貪,根本的辦法是人自己「明悟、明覺」。人心念的一體兩面(欲/覺),也突顯人的主動性及自我覺悟的重要性。
佛陀則認為使人去惡為善的根本辦法,是通過人內心的體悟來「清淨」,而剔除貪慾的蒙蔽,發掘自己本來心的靈明。
在整個十二因緣「圓」的結構下大循環,人生的終始、起起落落,甚至此趨力跨越當下此生,縱橫著過去、現在、未來,顛倒夢想的人生。
《金瓶梅》詞話的四貪詞就是要人正視慾望的危害。也唯有自覺修行,才能將現實的不堪,以正知正念正法的方式獲得救贖,否則心外求法,永遠在輪迴的框架中,永不得解脫,而其悖逆思維又說明了眾生之無明至死未休,因而業報隨身、了無盡頭。
《金剛經》「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也說明了人生的無常如夢如幻,眾生執幻為常,自陷迷津,所以唯有大悟者方能參透宇宙人生真理實相,成就聖道。佛陀的慈悲本懷,也在於無論多壞的人,也要給其機會來度化他。
[生命觀]:於慾海橫流的世俗中,人是否能自覺的去體悟時空間變化因緣下的自處之道。就時間表現而言,以意識去感知時間之流的變化,並以此作為生命的條件;而空間的因緣轉移變化中,對過去的感知、並正思惟現在的境遇的創造,這就是生命實相的特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