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沒有信仰,因為信仰讓人產生一種希望,一個有信仰的人生,不管成不成功,至少不會迷茫 。
信仰可以讓我們從世俗的名利中暫時獲得一個喘息的機會,讓我們有一個可以宣洩感情而不用擔心隱私為人得知的保證;可以原諒您所有的錯誤,也可以讓您有重新再出發的力量與勇氣,他給人的不是責備,而是慈愛的寬宏;信仰使得人人有希望,尤其是在一個極端混亂的時代更是有穩定人心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說信仰可以使社會在穩定和善良的氣氛中發展,他給人一種精神的慰藉與心靈的寄託。
如果您要的不多,你要求的只是如何才能使自己和家人獲得安好就可以了。對於浩瀚的宇宙人生真理實相也不感到興趣,您都不追究,那您只要有信仰就好。但是憫心自問,真的自己和家人獲得安好嗎?
我們到底是以什麼樣的心去信仰?是想獲得某種福報或者擁有某種新的身份?還是為了上天堂或極樂世界?還是為了解脫?是希望所有眾生都今生得安樂、得解脫,還是只想自己早日脫離輪迴的痛苦?還是想瞭解和證悟宇宙人生的真諦?
如果您想真正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有什麼品質?我們們最大的能力是多少?我們可以幫助別人甚至這個地球到什麼樣的程度?如果你有這些的疑問,那麼您便必需要找到好的老師和方法;才有可能和歷代祖師一樣的親證這些境界,獲得無量無邊的大智慧和千處祈求千處應的大能力。所以如果將真理實相比做是巍巍的山顛,那麼修行就是登頂工具,當一個人對真理產生了一種信仰,那麼修行便是達到和驗證真理的方法。
然而這個希望的達成全靠修行的功夫,由修行來驗證自己信仰的正確性與可行性,從「聞、思、修、證」當中去發現宇宙的奧秘與真理。而從認識這個真理以後,我們才能正確無誤地處理世界和超世界的事;這便是孔子所說的六十知天命,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任何的宗教都說信他們的宗教才有智慧,沒錯!相信任何正派宗教都是有智慧的開始;但是光是相信是不夠的;相信只是進入大智慧的前奏而已,而是要智信;非得我們深入真理堂奧,遨遊於和覺者們同樣的靈性空間,否則我們終究還是徘徊於智慧與真理之門外。
一般人以為從經典中讀來的學問便是智慧,其實這並不是正確的說法,書本中的學問充其量也只能算為知識而已;因為畫餅不能充饑,煮沙也不能成飯;一個專門研究售企管而不努力實踐的人,窮其一生也不可能有錢買房子,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卻有許多人,只停留在唸經、唸佛、讀經、拜經、拜佛、祈禱、祈福的階段,而不從事真正內修的工夫,這真是相當可惜的!
修行也是如此,我們常常經書讀得太多卻又體驗得太少,有許多的修行者也一樣的飽讀經書,一樣可以滔滔不絕的引經據典,說著連自己都不一定懂的話語,還霑霑自喜的以為是在度眾生,這是何等的悲哀呀!
自依止、法依止
如果以宗教眾生的人數分布來講,大概有80﹪的人是屬於迷信型的情況,有15﹪的人信仰型的,前面迷信、信仰兩種型態都有一神或很多神的存在,信仰型是一個超級大力神讓你依靠、讓你依賴。大概只有剩下還不到5﹪的人,會超越以上兩個層面、層次,進入智慧型求真求證的型態,漸漸回到自依止、法依止。
以究竟來講,佛教本該是「無神論」,因為佛陀看的很深、看的很透,不管多麼厲害的神,他們也都是屬於緣起和合的眾生,他跟你、我都完全平等,所以我們跟佛陀、老子,跟耶穌也是完全平等,只是大家還沒有認識到真理,會認為佛陀、老子、耶穌高高在上,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其實,我們跟他們都是完全平等的,不管再多麼厲害的神都一樣,佛陀是要我們去認清,去找尋、去認識這個真理,我們叫做「法」。於是佛陀講出來的法,我們稱作「佛法」。
佛法是要我們「自依止」、「法依止」,要自己去親證,然後回到法上面來,回到真理上面來,這時候你本身就是法身,就很清楚知道「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就是耶穌所講的真正含意。修行前面的階段都還是有所依靠、依賴引導,但是我們修行層次要慢慢提升上來,都是要自依止、法依止,如果大家因緣許可,就直接契入原始佛法,至於唸佛念咒祈福祈禱都是一些方便法。因此我們要逐漸提升,來到心靈智慧的成長、成熟。
一個人會值遇怎樣的宗教,既取決於個人的發心及與福德因緣,又與同時代眾生的共同業力相關。一個不依靠它力救贖的宗教,那才是真正的『佛教』,佛陀教導我們不管『出世間的涅槃』,還是在世間求得美好的來世,都可以現世證得,除了依靠『佛法』、依靠『自己』以外,沒有什麼可以給你依靠的了,而佛陀這樣的教導,讓我們能依靠佛法的法義,來促使自己精進的修行。
這樣佛陀的教法不僅是信仰上的歸依而已,更可以在現世當中證得解脫(解脫者佛陀、阿羅漢在人間就是明證),依靠佛法修行而未得解脫的行者,也能明明白白自己將來的去處,而不是臨命終時不安地等待上帝、佛菩薩會不會來接引我去天堂、極樂世界。
人活在這個裟婆世界裡,實在沒有值得炫耀的地方,值得慶幸的是「釋迦牟尼」藉由聖弟子對佛法真理的堅持不妥協的精神,並將原汁原味的佛法流傳下來,雖然現在大乘佛法佔據了主流地位,不過我希望把原汁原味的原始佛法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真正從佛法中得到利益。
不管我們學佛、學基督、學道,我們都應該知道這些浩瀚的經典語言,都是從這些聖者心中流出,所以如果我們學佛,學基督、學道,都應該從我們內心中去找,這才是真正溯本追源的工作.但是今天有許多人試圖從這些種類繁多卻又不完整的經典中去組合出佛、道、基督,卻不去實踐佛、道、基督,這是何等的可憐啊!因為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的事啊!
一個修行者是決心與自己親密相處的人。親密相處有兩層含義:一是誠實地覺察自己身、口、意的所有活動,二是柔和地對待自己。如實觀察往往會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狹隘、冷漠、混亂,我們本以為自己各方面都不錯,現在卻發現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覺察的結果使他們非常沮喪,但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這麼狹隘、冷漠、混亂。苛責讓他們失去幽默感,變得越來越酸澀,對自己、對他人及周圍的一切都感到厭惡。這大概是許多佛弟子,學佛多年仍沒有真正修行的原因,面對自己的缺點,自己的苦惱,不像談玄說妙、做做表面佛事那樣,可以滿足虛榮心、帶來成就感。
不往內觀照,無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懷溫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要行慈、悲、喜、捨都是從內心的溫柔中生起的。我們常說要有慈悲心,可是慈悲不僅是針對他人,也針對自己,並且首先是針對自己。缺少對自己以及身邊人的慈悲,很難真正對他人慈悲。
在開放的心中懷著敬意看待自己當下的體驗,尊重自己的洞見,不否認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也不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而失去內心的莊嚴。即使面對自己的狹隘、冷漠、混亂,依然不忘記知足和感恩。做到這點對修行人來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只有不放棄自己,才會不放棄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才會願意去體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有覺悟的潛力,才會相信他人覺悟的潛力,並因此走上菩提解脫道。
捨離煩惱障礙及生死繫縛的解脫,是自利的體現;以慈悲喜捨來引攝世人導向解脫,是利他的展現。但是在目前的佛教,一向習慣於被教導為「自利是小乘自了漢」的解脫道及「利他是大乘人」菩提道的分立思惟。其實,自利與利他的修證及表現,在佛陀法的教導中,都是並行不悖的同時展現,離貪嗔癡解脫及慈悲喜捨,就是自利利他,都是同證不分的菩提解脫道。因此我們要在現實生活中離苦得樂,進而在安樂中走向解脫菩提之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