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一些挫折、不如意、煩惱,往往是促成智慧增長的基礎。所謂『煩惱是菩提。』沒有這些煩惱挫折的話,根本不知道要開始修行。但是修行之路各色各樣,就像迷路了得找路回家一樣,然而每個人所找的回鄉路卻不盡相同,有人迷失於山嶺,有人迷失于水涯,如此又怎可能走同一條歸鄉路呢?
由於網路資訊知識發達與發展,學了很多錯誤扭曲相似的佛法,所以跟整個法界、自然界相應不來,於是產生迷感,有所失落。修行的摸索階段,其實需要相當長的一段之間,一般人花個三五年甚至十年時間是正常的。要是認為修行很簡單,唸佛、念咒或打打坐兩下子就搞定,這種人太傲慢,保證他們三大阿僧祇劫都修不成。
進到修行門來,必然要感受到修行的殊勝,而非消極心態,所以心境必須先調整好,以正確的心態來修行,凡此都必須先建立在正知、正見基礎之後,再來決定修什麼樣的法。要別人帶領是一種方法,自己摸索又是另一種方法,或許你以為不需要人家帶好像比較高明,其實這跟高明與否無關,這是個人的習氣和性向使然。
修行人要對自己負責,結果都屬於自己的。修行者,千萬不要淪為專搞法術之流,否則是很悲哀的事。要知道,對法的恭敬,關係到你生命本質的價值與莊嚴。按修佛法的話,得先建立絕對的清淨信心,此乃修行的重要基礎,假如像在廟裏拜拜一樣,香一點,自言自語求了半天,這樣子絕對不夠正心誠意。
要瞭解佛法講的什麼,只用自己大腦絕對不成,咱們大腦頭殼裏裝的都是抽象的符號,不能裝真實的東西,一粒沙子都進不去。我們看到一個符號很快就記起來了,要把他整個狀況流到生命中,實在是很困難。可是佛法非常不一樣,他告訴我們,看到一個東西,就把它納入生命裏面。
大腦只能放一些符號假像,其特性就是持續找目標,其實那些目標都只是一些符號而已。當我們剛遇到一個人時,一定會問說:「這人是誰?」其實你要問的是他的名字,不管美醜,都一定要先找出他的名字,知道他的名字,我們就滿足了。
大腦都記那些符號,大家在一起常說:「你在修什麼?我們那裏有好多人,很溫馨,大家都好莊嚴、精進,家庭幸福美滿。」大腦都是記這些東西。可是人死了,這些東西就不見了,前輩子認識的親戚朋友,今天有哪個記得?都忘記了,死了以後再來,依然面目全非。
佛法不給你這些符號。佛法在訓練我們,與生命因素結合。我們是要在生命因素裏修行。如何與因素結合,當意識海裏裝的是貪、瞋、癡時。若要熄滅貪瞋癡,就要增長戒定慧,假如是在意識裏裝戒、定、慧,那是福德,裝了貪、瞋、癡則是業力。修得好就有功德,修不好便是業障。
提醒各位,很多世間觀念往往是與佛法是相抵觸。我們往往都生活在意識形態的框框裏,被拘束。一旦進入了「學佛」的大門,腦筋就得靈光些,千萬不要硬梆梆,否則修行會變得很困難。因為我們腦筋想的多半是單行道。學佛人應該進入無限的境界裏面。
我從這方向來提醒大家認識佛法,一定要先摸索一段時間,從禮讚、懺悔上面去摸索意識海這個生命因素的存在,才有辦法進一步論及如何修。感覺不到這一點,那就沒辦法修行。
生命中如果有很多的挫折與困難,修行過程中自然會解決,一定會滿你的願。修行人必須領悟到底是山轉、路轉,還是人轉、心轉,但千萬不要團團轉。好好修行,我們自己就會慢慢改過來,該放下的就放下,會圓滿的就圓滿。不要因為執著而去進行,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很多人修行是為追求感應,所以如果以為修行容易有所感應很好,注意這是非常危險,就好比站在十五樓卻自以為是在地面而跳下去。每位修行人所認知的法也不盡相同,所以別想什麼法都要,這與真實情況並不相應,否會像只五坪大的客廳,卻妄想擺下需要二十坪空間才能容納的沙發,根本就是自找麻煩。
有一些人很容易有相應的情況出現,也就是說所謂的『神通』「靈瑞」;況且一旦修行種種境界便會現前,但現前後卻迷失而無法處理,因此外道法就很容易在這當中蒙混進佛法裏。修行若有感應的話,若內心基礎不夠,種種感應會讓人走偏鋒。定力如果不足,便不要讓境界現前,務必先瞭解此一原則。
況且現前之後對解脫並無實質利益,相應之處必須保持平常心,況且得到又不能斷煩惱,對解脫一點幫助也使不上,這和得不到並無太大差別,所以不得執著。聞思基礎務必打好,腳要站穩才能挑起重擔。
你現在的境界如何?你不知道。所趨目標是否正確也不曉得。對的目標只有一個,不對的則有無量數。法門的終極目標只有一個,目標若無法肯定,就遑論修持方法了;目標不對,方法怎麼會對?法修持裏,此點尤其重要,因此我們得先瞭解。先聞法,瞭解佛法的真實義、目標、行法等,有了初步的瞭解,再來進行修法。
法的基本並無差別,但修持方法有異。修行的目標大原則是什麼?要明白,究竟目標即是涅槃寂靜,了生死、出三界、免輪回,佛教稱為解脫,道家稱為歸圓,耶穌基督稱為永生。以此標準言,皆是同一目標,只是方法、說法有別。經云:「歸元不二路,方便有多門。」方法、方便很多,但只有一個究竟,最後都是涅槃寂靜。
「寂靜涅槃」是一切法修到最終的根本。清淨心顯露出來,才是最終的總關鍵。而清淨顯現之前需要具備什麼呢?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從三十七道品(菩提分)來。因為人人皆可如此修,自在具足無數的菩提分。那麼具足智慧,才能讓清淨心顯露出來。
了生脫死這件事是不能光靠知識或觀念的,也沒辦法有旁騖夾雜或為之間斷的,否則表示你雖然知道修行,然而你真的知道自己能安心自在,了生死、出三界了嗎? 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