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輪迴苦,但現在很多學佛人修行也苦,因為都顛倒夢想,在煩惱不斷及宗教師的強調之下,都自歎業障深重、福德淺薄、佛已入滅,末法時期遇不到善知識,因此就興起在娑婆世界五濁當中不好修,要到他方世界去修。
當這種思想起來時,嚴重的問題就產生。修行的本意應該深耕與深化的部份,就被忽略了。大家都講修行,而實質上少有人在修行,只是在儀式上佛號的數字上忙碌,當然不能成就,如今千萬人修行少有人得度的。因此現在的「宗教與修行」需要檢討。
佛陀教法的產生有兩個前題性:釋迦牟尼為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而放棄王位去修行,也因此體證到緣起的真理實相而後才有佛法的產生。世尊的法能在天竺獨樹一幟,就當時的宗教現況,它有二種最大原因。
第一、偏向宗教儀式的專業宗教師:遠古印度社會,婆羅門教信奉神靈(即三大主神:創造萬有的梵天〔Brahma〕、保護神毗濕奴〔Vishnu〕以及破壞、再生和舞蹈神濕婆〔Śiva〕)主宰一切,認為通過對這些神靈進行祈禱,就可以獲得現世的種種好處,於是漸漸出現各種祭祀,以及對各種神靈的贊詠,進而成為四種《吠陀》。
根據玄奘法師的名著《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技能伎數,禁咒醫方。」
「 婆羅門教」他們認為掌握當時遠古印度社會人類靈性的,只有專業的人宗教師才能做得到的,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因此主張必需以宗教儀式來領導。這些宗教儀式也必需由專業的宗教師才能做到,所以就成為少數人的獨佔專利。
釋迦牟尼佛就深深的體會到,宗教儀式不是必然性的。也就是說人與神之間的溝通,未必要經過宗教儀式。透過宗教儀式做媒界,只是一種方便性。而且發現即使透過宗教儀式,也未必就能夠人神溝通。因此宗教儀式不但非必然性,而且在效力上也產生極大的偏差性。因此世尊對宗教儀式,就採取很大的革新運動。
第二:古印度社會階級制度不平等的種姓制度: 古印度的社會階級制度,社會分工、文化教育等的長期巨大差異,古印度社會漸漸分化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羅等四種非常不平等的階級,稱為種姓制度。婆羅門說,四個種性是梵天生的,婆羅門的地位最高。其中婆羅門主要從事祭祀,剎帝利世襲軍政,吠舍經營商業等,首陀羅則為貧窮的自由民,從事低賤的職業。除此之外還有在四種姓外的「賤民」階層,地位更低,被稱為「不可觸者」。
當時宗教都是掌握在婆羅門的階級手中,而且是世襲傳承的。也就是說在宗教的領域,是波羅門少數人的專利。所以引發了人們對於社會現狀革新的思潮,史稱「沙門新思潮」(梵文:Sramana),其中就包含了宗教改革的佛法。對於非婆羅門出來修行的人均稱為「沙門」,就是統稱的和尚。
婆羅門在承續修行的過程是有一定的規定的,他們是非常堅持世襲的傳承。因此波羅門就獨占整個宗教,或者通往神性國土的權威。世尊就是對這種獨占覺悟的權威不予認同。因為其它的人就喪失覺悟的權利,這是不公平的。所以就打破這種傳統,他就成為一個激烈的修行革命者。因此,世尊的法,能在天竺(古印度)獨樹一幟,最大原因就當時的古印度宗教,它是偏向宗教儀式專業的宗教師與社會階級制度所致。
佛法漢傳二千餘年,歷代古德之開揚得以不墜;然今宣稱大乘淨土法門行者於身教言教上,缺之自覺與自信,「內缺無畏之精神,外少有力之修行」,漸失大雄大力,故不能修自力之行願,得依靠他力,薦去所謂佛國淨土。故求生西方極樂之淨土,於今成為佛教界弘揚的主流,此一現象全成為消極頹廢,失其活潑生機之趣的信仰,讓凡人誤以為佛教只是求早日往生,追求來生安樂而逃避現實的宗教,佛教至此,雖有甚深微妙之佛陀教法,卻不能啟發吾人等之愚昧而開顯智慧,履霜堅冰,令人概歎 !
我輩詳觀各地宮寺廟,確有世俗之宗教儀式、神仙鬼怪說等混入佛教之內,偽說是佛教正宗。然縱觀古今中外人類歷史,各種宗教的神職人員,時時以神的代言人自居,或自稱是諸神佛菩薩轉世,還自以為是擁有神的詮釋權,以建立權威,既有如此奇異之現象,也難怪頗多智識份子或其他宗教,對佛教頗多微言及批評並謂迷信之說。
事實佛教本來面目是不應該如此,要知佛法事實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予人以正信,豈有佛教即是迷信之理?!故說佛教為迷信者,實由佛法被曲解誤導誤傳所致。倘能理性客觀自覺詳察,自不至有此誤解。
從佛道本來應有的面貌,看現今佛教許多作為皆為失其真!佛陀是個圓滿正覺、離欲、滅苦的人,佛法則是通達圓滿菩提的方法,僧伽的內涵所在,不應該只是一個善解經典的知識菁英或是佈道家,更不是以種種社會福利工作為己任的道德家、慈善家、宗教家而已!因為善解法義與慈善事功都是居家人士就能夠妥善完成的事。
僧伽的內涵應當是「依循佛陀教法,徹底實踐正覺、離欲之道,正向於滅苦的人」,如果僧伽不以徹底實踐滅苦為本,那麼佛法的真實性如何確證於世間?又如何在不同的時代與地域裏,為世人真實的顯現佛光普照呢?
至於在家人是在日常生活修行的,因此就要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善用其心」。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遠離「隨欲而求」的過患,以及息除「為了不可知的未來而妄計希求」與「面對失去與無有的恐懼」的煩惱,因為這些苦惱的因素在於貪欲,所以應當從日常的生活中朝向離貪的目標解脫。
佛法的重心在於完人的教育:如從佛陀施教的重心來說,最深徹而圓滿的佛法,應該是『覺』的教育。是整個佛法的重心,關涉到一切聖教。從解脫眾生苦難為出發點,教義依據四聖諦、十二緣起為核心,邁向菩提解脫道。
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的十善業道,不是佛法的宗要,佛法的重心是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作證究竟涅槃的八支正道。真正徹底的解脫,只有為究竟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才能達到。
學佛的目的即在於從悉達多所悟到的真理中,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熄滅一切貪嗔癡,斷盡一切煩惱,超越生死和苦海,得到究竟解脫。佛教重視人類心靈的覺悟。佛法則是通達圓滿菩提的方法。佛的意義是覺者,是圓滿徹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的尊稱。佛十號之一「如來」,就是『如其本來』即指「修行完成者」、「人格完成者」回到本來;落葉歸根,返璞歸真。
佛法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教育。佛陀的教育,不外乎本著圓滿的覺悟內容,應眾生的根機來教育大家,引導大家來修學,同登正等正覺的地步。所以如隨俗而用一般的術語來說,那可說,佛教是最圓滿的完人教育。
佛法以有情的人類為中心:如果你一直認為佛陀的出世就像很多的佛陀傳所敘述的一樣神奇,那麼我們來看看《增壹阿含經》怎麼說:「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於如來得出家為善利,而得三達。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讀阿含經可強烈感受到人間佛教的真實性,因其所載之地點、人物均是真實的當代史實。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化在人間。
人間的佛陀事實上亦每天托缽、乞食過日子,由此更能表現人格化的佛陀。增一阿含經云:「人間於天,則是善處。」人間說到底還是比天上適合修行的。
因此可知佛陀說法四十五年,他不是對神仙、鬼怪說的,也不是為地獄、傍生而說,佛陀主要是以『人』為說法的對象,我們總得認清,佛法是以人為中心的、為根源的。
指明人間是改過遷善、解脫有漏的輪迴,修道成道的最佳環境。有漏的有情的生命流轉或五趣或六道,隨業升降、因業受報。可是人類一生盡在起惑、造業、受報中度過,惑、業、苦三障輪轉,有漏的善惡業是以人身造作出來的。
佛陀的教法是開啟人生智慧,健全人間的法。開悟、成道不是成為神仙,是成為息苦、滅苦的人。佛法主要的真實義必須契合普世需要:「解決問題、超克煩惱、開展人生。」解決問題要正知問題緣由之生、滅。超克煩惱要正知煩惱緣由之生、滅。開展人生要正知苦集緣由之生、滅。凡是實踐以後,能夠真正給人利益,能夠讓大家現世離苦得樂、真實受受用的才是真正佛法。
正觀因緣生、滅,正見解決之道,度越問題及煩惱苦,是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緣起,正是契合佛陀本懷及普世需要達成的價值:契合真實佛法,體現開展人間安樂生活與修證菩提的一致性,體現佛陀之真實教法才是真正的「人間佛教」,如此才能挽救日趨偏離、頹廢衰亡的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與根本教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