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74.jpg

諸山長老法師、諸位貴賓、居士大德、法友法工,大家吉祥,感謝大家從遙遠各地趕來參加這一次殊勝的慶祝法寶節禮讚佛陀活動,要感謝的是-諸山長老法師,諸位善信大德,法友法工們,菩提山耕心園一路走來,因為有您們的相挺與護持,諸事吉祥。山僧感荷僧、俗,檀越善心護持,在此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 

還有特別要感謝的是諸位法友法工們,因為有您們不辭辛勞的付出與幫忙,才能成就今天這麼殊勝的法會與餐會,內心滿滿的感謝,為了誠摯的表達內心的感謝,特別供養各位一首「感謝」的歌!以表達內心滿滿的感激之情!感謝有你們真好!

    我們慶祝法寶節,也就是佛陀的成道日。我們一定要了解,因為有佛陀的成道,我們如今才有這麼甚深微妙的佛法。

    因此我們要禮敬佛陀,我們要感恩憶念佛陀的十大功德,也就是佛弟子所熟知的佛陀的十個名號:

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無上士)、天人師、佛陀、薄伽梵(世尊)。』

    我們不只要感恩憶念佛陀的功德,更要循著佛陀的腳步,依教奉行,我們只要透過佛陀的教法,去學習去修行,那麼就可以開啟我們的智慧,來經營我們的人生,讓我們的人生能夠過得一切順利、如意、平安、健康,幸福、快樂與圓滿。

    現在雖然佛已去遠,但是如來的正法仍然可聽聞得到,我們應該珍惜這千載難逢的良機,人生難得,佛法難聞,趕快激厲自己,精進修行,求度彼岸。

    在阿含經記載:修行要有四個層次的開展:即是一、親近善知識,二、聽聞正法,三、如理思惟,四、法次法向。因此做為佛弟子皈依三寶,要依循佛陀的教法,並且生活在圓滿行為上。

    佛陀告訴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離苦滅苦,趣向涅槃寂靜」。所以大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後,就要慢慢的來到「自皈依、法皈依、不異依」,為最上、最終的歸依處,我們的人生才不會顛倒夢想,才能真正滅苦解脫,離苦得樂!

    據佛經中的記載,佛陀在舍衛城傳法的時候,一群比丘們來到佛陀的面前,請求佛陀教導並傳授他們修禪的方法。佛陀慈愛的將禪修的方法授予比丘們之後,比丘們認真的學習、研究佛陀所教授的禪修法之後,便分別前往遠處的一座森林中,持續禪修的練習。

    但是,比丘們在禪修一段時間後,受到一些干擾,無法安住精進禪定。在比丘們努力忍受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仍然無法繼續安住精進禪定下去,於是他們回到佛陀的住所,向佛陀報告這樣的狀況,並請佛陀允許,送他們到其它的地方禪修。

    佛陀向比丘們說:『比丘啊,除了那裡,沒有更適合的處所值得你們禪修精進了,你們必須回到原來的地方,持續的精進。』

    『比丘啊,之前你們在那裡修習之時,並沒有攜帶著面對的武器,現在我將給予你們最得利、且將再也無有恐懼的武器,你們帶著武器回到原來的地方,繼續練習禪修,那裡是你們唯一的處所。』

    佛陀給予比丘們的武器,就是無限慈愛的修習法『慈心靜坐法』!於是佛陀便在這殊勝的機緣中為比丘們宣說了禪修者修習慈心的重要,與如何修習慈心的方法。並且要時時培養獲得內心安祥的特質,對所有眾生散發慈心。就是開示《慈經》的內容。

《慈經》這部經典記載著當時佛陀在世的時候,對禪修的比丘們教導一個修禪者,應如何對於宇宙眾生慈愛與祝福的開示。

    雖然慈經很簡短,但她的內容卻是豐富、深邃且多樣的。不僅是佛陀教授修行者無限慈心的湧現,在慈經簡短的經文裡,不僅是教授了修行者,一切所應具備的基礎品行,更是明白指出什麼是修行者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質。

    由於《慈經》是被記載在小部經中,所以並沒有像一般大眾所熟悉的經典,以「如是我聞…」 為開頭,而是很直接的切入要義,說明一個修行者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特質。沒有具備這些的基礎,不足以成為一個悟道解脫的修行者。

    慈經,它並不是以美麗的詞藻,或動人的故事吸引人,而是其內容對美化內心有強大的作用,也有消災解厄的濟急作用。

    佛陀的教示:『世間上的任何功德,都不如散發慈心的十六分之一。 慈心的散發,遠遠的超越任何的光芒。』

    佛陀開示了一種靜坐法, 稱為慈愛靜坐。這方法可以增進我們內心的安祥與快樂。即使到了今天,能依法修行的人,也都有同樣的經驗,就是此法非常有效,而且可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慈愛,就像是一位好母親,甘捨性命來保護她唯一的 兒子一般。如果你也能培養這樣的心,來對待所有的人,不分階級、性別、種族、貧富、貴賤、親疏…等等, 這時你的慈愛心就培養出來了,心量就可以無限地延伸。 

    慈愛,最顯著的特色就是沒有嗔恨心及惡念,所以一個人如果培養慈愛,內心會變得更柔軟,而且整個人的個性也會隨著改變。一個心量大的人,才容易成就清淨、平等、自在、解脫 等的自然流露。這樣的修持才是當下受用,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成就種種境界的慈愛心,此時此刻如果我們不發心,不受持慈愛及慈愛靜坐法,請問要到何時才能長養慈悲心?才能修行得力?

    虔敬受持慈愛靜坐法,會讓你這一生不會傷害眾生, 而且會幫助別人。如果你修習慈愛靜坐,稍稍有一 點點受用,你會發現自己比以前更快樂與安心,內心 起了改變,貪、嗔、癡 等習氣顯著減少了許多,而且面對順、逆境,起心動念的幅度顯著減小了。

    所以希望大家把這本「慈經」帶回去,每天撥出一點時間出來,把短短的這本「慈經」,佛陀的開示與祝福,每天至少持誦一遍,從中好好的去體會,去體悟,去實踐修行,將會是獲益良多,當得如來一切護念,普令眾生得到法喜。

    所以建議大家能夠耐心地、有規律地在每天清醒 的時刻,至少靜坐幾分鐘。並奉勸諸位大德發心,在 有生之年,受持本經以慈愛心對待 一切眾生。你將因而體會到多麼的快樂和喜悅。

    宛如慈母守護子女一般,守護著你、我,在未知的成長路上。拋開雜念和煩惱,走入清新安詳的非凡境界。讓我們的心跟著慈愛心跳動,慈愛是願大家好的意思,這不只是願人類好,也包括一切有情眾生。

    佛陀告誡我們培育慈愛心,以便無論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我們都能散發親善的思想與氛圍,我們可以盤腿而坐的姿勢,或以行走,站立的姿勢,向眾生散發慈愛心。

    我們也可在日常生活的活動中向眾生散發慈愛心。只是在心裡向眾生散發或為他們祝願,這也是向眾生散發慈愛心。

    當持誦慈愛經時,我們也可體驗平靜和喜悅的心境。尤其是跟隨著自己持誦的音聲而沉浸於其中時,更能體會此心境。若以和諧的聲調誦出慈愛經,我們就可感受到整個氣氛充滿了祥和與活力。

  持誦時,我們應把雜念撇開,盡量完全投入其中,然後,跟隨著聲調的起伏,婉轉或停頓,感受慈愛心,對眾生的親善思想,讓我們的心臟跟隨著慈愛心跳動,讓他充滿慈愛,感知自己向眾生散發慈愛心。

若我們能透過經文的涵義,去體會,去體悟,去實踐修行,我們會有更深的感受。

    希望大家能從培育慈愛心中,獲得喜悅和安寧,在培育慈愛心的當下,我們的心應是柔軟的,暴躁的性情應該是逐漸減少的,心裡不會再隱藏著憤怒,無論在何處,對於任何人,我們也不要產生妒忌或怨恨的心裡。

    相反的,我們要撇開和放棄生氣和怨恨的心。我們不要再討厭任何人,我們將會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或誤會我們的人,我們會祝願他好,祝願所有的人,甚至那些敵視我們的人。

    願大家培育慈愛心和智慧以至完全無嗔。從此不會再生氣,願大家證得涅盤之樂。

願一切危難皆消除

願一切擔憂與疾病皆消滅

願大家完全沒有不幸

那些擁有孝順虔誠的心及經常禮敬長輩者

他們將獲得四項榮耀

健康、吉祥、快樂與力量

    接下來我們來聆聽最貼近佛陀的法音,對於宇宙眾生的慈愛與祝福。臨受佛陀真實的祝福,可獲無量無邊的力量,安撫身心,淨化心靈。

https://youtu.be/xK4WF6fwmIc

法寶節致詞: https://youtu.be/nZvGh-TS7LY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自覺禪修 的頭像
    自覺禪修

    菩提山自覺禪修--根本佛法--山中禪奇

    自覺禪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